中国政工论文写作与发表第一品牌 欢迎访问政工师论文网!咨询热线:189-139-60251
政工师论文网是汇聚优秀政工原创论文的园地,是写作与发表政工论文的高端平台!电话:18913960251邮箱:57094203@qq.com  QQ、微信:57094203


您现在的位置: 政工师论文网 >> 政工工作 >> 正文
浅析“90 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剖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014/3/24 11:43:17
本文首先阐明“90 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因素,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开展“90 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90 后”大学生群体特征

之所以要弄清楚“90 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一方面在于其存在性,每个时代都会留下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在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 后”大学生,确实存在着不同于“70 后”“80 后”的群体性特征。另一方面在于其必要性,只有掌握了这些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地去实施教育工作;更何况,调查表明,社会对于“90 后”的看法与其自我意识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90 后”大学生并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想象的那样“标新立异”“娇惯自私”“不可理喻”,而是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群体特征。总体来说,这些特征可以归结为生活、思想、情感三方面。

(一)生活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 后”大学生,虽仍存在较大的家庭贫富差距,但整体富裕程度有较大的提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保障,“90 后”大学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他们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社交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他们具有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然而,未经历过太多生活磨砺的“90 后”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差,理财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明显不足。武汉大学针对800 名“90 后”新生的调查显示,51.4%的受访者在遇到生活费透支的问题时,选择向家人索要;只有 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表明其在经济上还对家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①另外,他们将很大比重的生活费用于服装甚至奢侈品以及烟酒等消费,表明社会监管力度以及其个人理财能力仍存在很多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90 后”表现出很多特殊的群体性特征。首先是电子产品的占有率明显提升。调查表明,“90 后”大学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而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阵地来进行,互联网的概念已深深扎根在他们的思想,QQ、E-mail等联系工具已不再陌生,网络时代的出现,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思想方面

一方面,良好而开明的早期家庭教育,使“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更为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并且学习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会轻信盲从,学会更加辨证、全面地想问题。这使他们更加自信,自我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也使他们较早拥有了明确的个人成长计划。

另一方面,这种开明自由的生活环境,也造成了许多不利因素。首先,过于“理性”的思考模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这使他们很难凝聚在一起,并可能在一些重大人生点上出现动力不足、惘然彷徨的情况;其次,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造成其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也使他们过于注重实效,蔑视形式和口号,对社会公共事务态度冷淡,社会责任感缺失,正如某高校调查显示那样,“90 后”大学生未来最不愿从事的职业是公务员。

(三)情感方面

“90 后”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经历,这与通常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形象有明显出入。在这个层面,他们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感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以下几对矛盾之中。

首先是丰富的情感经历与脆弱的心理抗挫能力之间的矛盾。以早恋为例,调查表明,有 50.6%的“90 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 10%的同学谈过多次。而在亲情、友情、师生情谊等各种情感方面,他们也普遍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然而,这些情感经历并没有增强他们的心理受挫能力,反而使他们极易经受挫折的打击,并且因此出现了“90后”方方面面的心理问题。

其次是人际交往方式多样与人际关系淡漠之间的矛盾。“90后”们从小注重社会交往,信息时代也赋予了其丰富的交往手段,如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然而,有 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同时,当各种虚拟媒介成为了其主要的交际工具,也使得他们在交往中不注重表达方式,团队协作意识极其淡薄。

最后是对于成才的渴求与由此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的矛盾。

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方方面面的竞争与筛选,“90 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对成功的渴求。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对于他们的期许,也来自于其过高的自我定位。于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与生存带来的精神压力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反差,这使他们往往承受理想与现实落差的煎熬。

二、“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一)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政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的或“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受到重视,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同时,“我国的学校德育强调系统的教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②

在这种道德教育中,概念与理论讲得多,但学生真正内化为自身素质并身体力行的少。因为“90 后”们更加崇尚一种自由、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他们更愿意接受一种发散式的教育模式,而对各种“形式”与“口号”不屑一顾。

一方面,教育者们应当转变对“90后”的传统看法,摆正姿态,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正确对待其思维模式多元化、情感经历丰富、自我意识强烈、心理抗挫能力脆弱等特点。另一方面,将传统的正面理论灌输模式转变成一种渗透式的、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国外很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这样一种模式。以美国为例,对比国内具有说教性质的德育课程,美国德育教师会通过讨论、录像、演讲、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再辅以一些团队协作项目与社会实践的体验项目,学生们的德育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并且通过亲自体验,其所学将真正内化为内在素质,进而达到德育的真正目的。

(二)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重点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90 后”大学生对于世界大格局的认识更加深刻。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也使“90 后”大学生能更快捷明了地把握时代脉络。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相比,他们显得更加沉默,虽理智却显得冷漠,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核心价值观念和一种相对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这也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很难“觅得知己”,且缺乏起码的团队协作精神,虽个体上人人都是精英,却很难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显然是不利的。

因此,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重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为导向,引导他们形成内在的价值基石,所有个人价值的实现都是建立在这座基石之上的宏伟大厦。具体来说,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将大学教育作为其人生教育的练兵场,在教育中渗透历史使命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从现实出发来规范其核心信仰,砥砺其坚强品质和高尚人格。当然,仍然要申明的是,我们需要灵活教育手段,使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一种喜闻乐见并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呈现在“90 后”大学生的面前。

(三)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步入 21 世纪的信息时代,网络这一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媒介,毫无疑问已成为“90 后”大学生群体性特征形成的关键因素。调查表明,“90 后”大学新生中,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对于刚步入大学殿堂的新生来说,这个数字足以让人震惊。网络改变了“90 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让他们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天下大事;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交友方式,调查显示,“QQ 聊天”竟以高达六七倍的受青睐率,超越传统聚会、书信等交友方式,成为“90 后”们的首选。与此同时,一些网络新想象、新思维也以势不可当的势头涌来,一批网络青年自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所有这些都表明,思政教育必须要跨出开拓创新的一步,建立网络教育的新体系。

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政教育的新渠道。从理论层面来看,如果将思政教育体系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那么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这个系统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即从施教者到受教者),且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很难反映客观问题。而“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它提供一个无中心的自由领域,它使网络使用者跨越时空界限增强了沟通和交流。”③网络给思政教育系统引入了反馈环节,有利于系统稳定,并势必加快各环节的响应速度。

而从事实层面出发,各种网络阵地如论坛、QQ群、校内网的出现,确实为大学生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通过视频、博客等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在网络体系内,施教者与受教者处于该扁平体系的同一地位,有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使受教者更易接受。网络的灵活性也使施教者能更游刃有余地进行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开展网络团会、网络虚拟社区等活动,开拓宽教育渠道。

三、结语

哈罗德·罗森堡曾在《荒漠之死》中写道:“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成长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的“90 后”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撑起未来中国之脊梁的重任,因此,这一代人理应收到教育者的特别关注。而面临“90 后”纷繁复杂的群体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将受到多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制度与人发生冲突时,我们不是要一个个地去纠正人的行为,因为人才是制度的主体;相反,我们应该大胆地去进行制度本身的理论创新。对于“90 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我们同样需要这样一番伟大的创新探索:需要去完成一次彻底的对于传统德育模式的转变,需要寻求新的甘泉来熬制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良药,需要重新树立起人作为教育体系的主体性地位,需要求是探新开拓新的网络德育阵地。唯有此,才能为“90 后”大学生们插上腾飞的翅膀,托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责任编辑:admin


政工师论文 苏ICP备15025894号-1 无锡法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我们强调原创为本,诚信为先,支持淘宝交易,以客户利益为宗旨 
江苏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联系电话:18913960251  邮箱:57094203@qq.com 邮编:210000
QQ:57094203 6485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