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工论文写作与发表第一品牌 欢迎访问政工师论文网!咨询热线:189-139-60251
政工师论文网是汇聚优秀政工原创论文的园地,是写作与发表政工论文的高端平台!电话:18913960251邮箱:57094203@qq.com  QQ、微信:57094203


您现在的位置: 政工师论文网 >> 政工工作 >> 正文
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7/8/26 19:41:27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围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解释。这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会议内容探讨了新时代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物质环境

2016 年 12 月在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出了有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这为现阶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理论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高校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是重要的教育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环境也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内在要求随时代不断突破、创新。

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在要求

1.1 围绕学生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既受益于教育效果,又是教育本身的参与者和环境的塑造者,教学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以前的“以教促学”发展到今天的“以学促教”。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如何更新变化,其本质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成长成才而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新更离不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虚的理论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是冰冷的硬件设施,结合学情的新特点、新变化,牢固把握学生现实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学生的视角提出教育环境创新的要求和内容,才能找准方向、有的放矢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2 关照学生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感比较强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并保持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群体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性倾向性不同、情感表达差异性大、理想追求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和创新过程多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补充教学资源,使学生自身的需要转化为他们源源不断的学习内动力。激励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成为走在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开拓者,以现实思想审视当前教育环境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创新和弥补。

1.3 服务学生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精深性的服务,服务对象是学生,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环境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贴近学生、服务学生,提倡民主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设置是传授教育内容、发展学生智力体力的额外补充,更是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服务,保证学生更顺畅地享受人文关怀的媒介。高质量的教育流程、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形成全方位服务学生、塑造人才的生动局面。教育环境体现服务学生的原则,既要求环境设置合理便利,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体现服务意识,例如高校教职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模式。

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指导原则习近平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基于此,新时期我国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指导原则即:

2.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骨干内容,也是高校创建有学科特色院校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在我国努力争取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能够有效保证高校育人的方向性;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性能够保证新时期高校的先进性。面对变化万千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督促学生坚持传承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性和思想性,对大学生、高校、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作用巨大。

2.2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公民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引导思想行为的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培养具备良好道德素养人才的功能和职责,要动员一切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营造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发挥高校教师群体精神导师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在高校内外形成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信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环境,调动大学生在情感上引发共鸣,充分融入和互动。

2.3 促进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高校自身的和谐稳定是办学的前提和保障,高校总体的和谐稳定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顺利发展改革的基石和动力。高校是由师生组建而成的共同体,组织机构稳定、成员的思想意识稳定需要全体成员的配合和努力。高校宏观把握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在和谐中促进高校的进步,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带动师生共同发展。和谐稳定既离不开自我约束、互相监督、互相规范,也离不开温情的人文关怀、诉求回应和情绪疏导。转变高校管理方式、解决内部冲突矛盾、协调外部环境都是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

2.4 培育优良校风学风

高校给予学生的知识内容有限,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是无限且深远的,学校的校风、学风,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都是高校集体精神状态的反应,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浓缩,是师生精神面貌的体现。校风、学风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严谨求实、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极强的辅助作用;不良的校风、学风也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优良的校风、学风贯穿于师生思想之中,更能外化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甚至每一个细节动作、每一句话语上。

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途径

3.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是影响人的思想发展及其教育效果的一切外在物质要素的总和。以高校环境所处范围为标准,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分为校内物质环境和校外物质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以现有环境的状态为界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造、消除不具备满足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已有的不利环境,二是新建、完善已有的但不足或尚未开发的有利的教育环境资源。

对校内物质环境的改造和消除是针对部分高校校园中存在的恶劣的地理位置、过分密集的人口分布、污染的生态环境、过时的教学设备、稀缺的教育经费等问题。本该作为基础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一旦与时代脱轨,就会转变成制约教育实施的因素,高校必须定期排查并妥善地消除其恶劣影响。对校内物质环境的新建和完善是校园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活动空间、网络媒介生活方式等的更新。这是对校园物质环境的质量的提高,保证师生学习、生活设施的改善,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条件,保证教育效果内化并为学生所接受。校外物质环境较难被高校所控制,因此以改造、完善为主,消除或新建为辅。首先,整个社会的物质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是校外物质环境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最不可控的方面。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形成过程中离不开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活动。因此高校在配合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高校的物质投入以及对大学生物质利益追求的正确方向性培养。其次,校外物质环境还包括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校园周边环境。高中阶段的学生活动范围相对封闭集中,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强烈,尤其是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对学校所在地及校园周边的外部社会既向往又畏惧。大学生活时间安排的自主性和青年时期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大学生经常走出校园,校园周边的物质环境是否安全、稳定、便利、安静,尤其是校外人员的态度、言语甚至是穿着、形象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高校联合当地行政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调查备案、维护秩序、治理建设责无旁贷。再次,家庭环境作为校外物质环境的一部分,差异性较大。家庭的成员结构、资源配置、室内陈设、住处环境也是思想政治

教育环境中干预大学生行为方式、学习习惯、道德修养因素的来源。高校可通过与家庭的联系获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做出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应对。

3.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是隐形环境,体现在文化环境、制度环境、舆论环境、网络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具体的环境要素上。相对于直接的物质环境而言,精神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从所处范围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同样分为校内精神环境和校外精神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就是要综合时代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更新校内外精神环境的内涵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校内精神环境外在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文化底蕴,内在表现为师生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校园风气等。校外精神环境表现为社会的政治、文化、法制、道德等对人的思想行为有影响的要素。校外精神环境还可以分为宏观的社会精神环境以及微观的组织、机构、家庭、个人精神环境。

高校创造精神环境,在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的引导下凝聚、塑造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精神环境,是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对社会精神环境建设的补充,也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略规划。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精神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并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时代意义,以此指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自我的精神源泉。大学生终将毕业走入社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会被群体渗透,又会反作用于群体,只有统一精神和实践,未来才不是迷失方向。其次,高校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特点的教育对象,借助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环境创造路径,帮助大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独特气质、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青年。再次,高校与时俱进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丰富的教育成果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科技手段为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了很多机会,利用这些便捷条件打造新型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审视社会、对待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2] 梁剑宏 .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论 [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8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政工师论文 苏ICP备15025894号-1 无锡法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我们强调原创为本,诚信为先,支持淘宝交易,以客户利益为宗旨 
    江苏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联系电话:18913960251  邮箱:57094203@qq.com 邮编:210000
    QQ:57094203 64857986